8 月 4 日,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与十位 “苏超” 球迷代表面对面座谈,围绕常州队 “一球未进、一场未赢” 的困境展开深入交流。这场座谈会既是对球迷关切的直接回应,也标志着常州足球破局之路的关键一步。
一、球迷建言直击痛点:从青训断层到心理重建
座谈会上,球迷代表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多项务实建议。定向运动协会会长徐涛强调,青少年足球普及是根基,建议依托 “苏超” 热度吸引更多孩子参与,提升足球人口基数。工程师李青兰则直击球员心理压力,呼吁引入专业心理疏导团队,帮助球员 “轻装上阵”。企业员工徐钦淦提出社区微型足球场建设,认为 “玩着玩着才能发现人才”。更有球迷代表建议优化球队战术体系,针对零外援现状探索差异化打法。
这些建议并非纸上谈兵。此前,人民网发起的 “为苏超献一策” 活动已征集到 550 余条建议,其中青训专项资金、校园足球衔接机制、科技园区规划等方案被多次提及。而常州队主教练樊毅透露,球队已着手调整队员位置与战术部署,试图激活进攻端潜力。
二、政府回应掷地有声:从便民服务到三年规划
面对球迷期待,常州市政府展现出高效行动力。早在 7 月,市长周伟便通过 “常州发布”在线回复球迷诉求,迅速推出免费停车、公交地铁免费等八条便民措施,单日开放 5000 个车位缓解观赛压力。此次座谈会后,**《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 年)》** 成为核心抓手:

- 场地建设:三年内新建、改建 100 片足球场,推动学校场地开放率超 60%,破解 “踢球难”;
- 青训体系:创建 150 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,委派教练进驻 30—50 所重点学校,目标青少年注册运动员突破 1000 人;
- 赛事经济:年均举办 500 场赛事,构建涵盖装备研发、赛事经纪的足球产业链,将 “绿茵经济” 打造成消费新增长点。
为保障计划落地,体彩公益金已投入 2200 万元用于足球训练基地建设,升级后的奥体中心不仅拥有国际标准草皮,更配备智能排水系统,即便暴雨天气仍可正常比赛。
三、破局之路:借鉴他山之石与本土创新
面对苏超积分榜垫底的现实,常州正积极借鉴兄弟城市经验。南通队依托珂缔缘俱乐部构建的U8—U18 全年龄段青训网络,通过技术、战术、精神三维培养模式,为一线队输送大量人才,其 “市队校办” 经验被常州列为重点学习对象。盐城则探索校园足球升学通道,打通小学至高中的 “一条龙” 培养体系,东台市三仓中学已为盐城队输送 18 名学生球员。
与此同时,常州也在探索本土特色路径。主场迁至奥体中心成为关键一步,这座可容纳 4.1 万人的现代化场馆不仅提升观赛体验,更通过引入恐龙园 IP 打造 “沉浸式助威”,首场对阵南京队便吸引超 4 万球迷到场。此外,体教融合 + 职业俱乐部模式被写入三年计划,未来将推动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无缝衔接。
尽管当前战绩低迷,但常州已通过 “苏超” 实现赛场外的破圈效应:端午假leyu期 15 万扬州游客涌入,带动消费激增 25%;文创产品 “恐龙十三妹” 预售 2 小时售罄;烧烤店 10 万元赞助获千万级曝光,展现城市营商环境包容性。正如《致常州的绿茵追梦人》所言,输球后的 “自嘲与接梗” 反而凝聚了城市认同,为足球生态建设赢得时间与空间。
如今,政府与球迷正形成合力:球迷自发组织助威团、设计应援文化;政府则通过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筹建、退役球员转型计划等举措,构建 “选才 — 育才 — 用才” 全链条生态。随着奥体中心灯光亮起,常州足球或许正站在 “一球未进” 的起点,但这座城市对足球的热爱与改革的决心,已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。